close
在北門遊客中心附近有個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這是一幢全台唯一以儲存愛、疾病、醫療記事及台灣精神為主體的紀念館。它翔實保存了1957年間當殘忍的烏腳病蔓延南台灣學甲、北門、嘉義縣布袋、義竹等地之際,基督教芥菜種會和王金河醫師如何通力合作「憐憫之門」,作為免費義診病患的醫療之所。王金河醫師更把大半生的光陰放在這裡陪伴病患,視病如親地與病魔搏鬥;有關醫生、病人的故事更是動人肺腑,斑斑史蹟非筆力能形容。



雖然烏腳病在台灣已趨消失,為了紀念台灣醫療史上嘉南沿海居民的苦難,台南縣蘇煥智縣長及文化局葉局長有感王金河等醫護及教會人員的愛與奉獻的精神,對於社會及家庭具有正面的教化意義,積極向文建會爭取經費,將「金河診所」整建成為「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



經過規劃後在2006年11月動工,歷經9個月的施工,終於在2007年9月底完工,並將恭請陳水扁總統剪綵啟用,這是台灣第一座以醫療為主題所成立的文化館。紀念館開幕後將會由王金河及其親友所籌設的「財團法人王金河文化藝術基金會」接手營運,他們將以「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為基地,繼續本著王金河醫師愛與奉獻的精神,讓愛的事蹟能根留台灣,並為國人健康及社會和諧而努力。



這裡會先放一段紀錄片,完整的介紹整個紀念館的事蹟,紀錄片拍得很感人,我在這裡首先先看到鼻酸,看完之後還有聽到旁邊參觀的遊客有在醒鼻涕的聲音。



我慶幸我活在現在醫療發達的社會裡,在這裡會體驗到當時如果罹患了烏腳病的民眾所受的折騰,讓我在參觀整個紀念館的心情其實是有點低落的,甚至看到很多場景會有鼻酸的感覺。



烏腳病(blackfoot disease)學名為壞疽或脫疽(gangrene)或俗稱「烏乾蛇」的血管疾病,大部份是屬於血管疾病中因末梢動脈血管硬化所造成的並非傳染所致,有時也會發生在手指即所謂烏手病。烏腳病曾在臺灣嘉南沿海一帶的北門、學甲、義竹及布袋四個鄉鎮所流行,早在日據時代(1920年左右)即已發生,惟當時罹患者不多,1954年由高聰明與高上榮兩位學者以「特發性脫疽(spontaneous gangrene)」之名,發表於台灣醫學會雜誌上,1956年後大量發生,嚴重性引起衛生當局和醫學界的注意



在未鋪設自來水管之前,因水源有限加上淺井的水質過鹹不適合飲用,為了取得更適合的水源,居民探堀深井汲取深層的地下水。這些深井砷含量高達0.4~0.6p.p.m.,比起標準0.005p.p.m.以下高出許多.長期喝含砷的地下水,除了罹患烏腳病和心臟病外,體內和皮膚也容易產生惡性腫瘤。



很多的醫療書籍雖然外觀看起來有點老舊,但書本整體依舊保持完好。



以下照片是真得有截肢標本的照片,但我是以整體拍攝,如果不喜請快速網下移動。



烏腳病發病有閃電式的,也有慢慢進行的,初期患者的腳趾或手指會有冷、麻、癢、蒼白、紫紅、易疲、觸痛、壓痛、熱感及間歇性跛行的症狀
(但有時候只有二、三種症狀) ,然後進入疼痛期,這時期雖有急、緩之分,但都帶有激烈的痛楚。再進入可怕的壞疽期,這期間的壞疽可分成乾性及溼性,並有急緩之差。乾性的患部其容積萎縮、乾燥而硬化好像木炭,之後症狀停留,在一段時間後就自分界線脫落,但還是很痛。溼性的患部起初患部腫脹,然後再逐漸縮小,其內部有水腫液體,其臭味極強,比掛在樹上的死貓還要臭,如不加消毒蛆蟲則會蠢動於活人的腳中,而其疼痛是難以形容,因為疼痛的關係,患者常常幾個月不能正常飲食及睡覺,此時患者的身體相當虛弱,心理上的痛苦也極大,雖然還不會因烏腳病立即死亡,但也會因營養不良而併發其他疾病(如肺結核、貧血...),精神上也大受影響,有時也會發生精神失常等症狀,但精神異狀大多在截肢手術以後,可得痊癒。壞疽期大約有四、五個月(慢性有要一、二年之久),就進入脫落期,乾性壞疽有可能自然脫落,但溼性壞疽大部份要依靠外科手術切除,這種病狀才算告一段落,但有可能會再復發,或是在另一腳發生。



當時只要罹患烏腳病,大多以截肢收場,當然截肢手術光一個下午就可以排到7、8個大小的手術,幾乎從午飯後到晚上都不能休息,真的是一場體力與時間的競賽。



這也是讓我看到鼻酸的字語,其實不只烏腳病患著的痛苦,當時還有他們的家人所要承受的痛苦,到現在看這照片上的字語想到以前的病患,鼻子都還會不自覺的酸了起來。



醫療器具都還抱持得很完整。



大大小小的醫療器具。



當時的免費診所能有這樣的醫療器具,王醫生真得很不簡單。



病歷表也都收拾得很整齊。



大大小小的藥罐。



相當初我也有很熱血的想考個藥劑系,那一且都是這夢想拉!



二樓目前還在整修中。



我想這裡就是手術室了吧!



這張病床上不知趟了多少個痛苦的病患。



現在可以看到陽光徐徐的灑進來,不知道當時有沒有給這病患一些希望。



在看王醫生的介紹時,有一段讓我很感動:長老教會台南中會幾位牧師找上門來,說想在北門開拓教會,請王金河協助成立佈道會(1959年)在佈道會成立幾個月後(1960年)台南神學院的教授到北門參觀,發現許多烏腳病患者,雙腳潰爛,生蛆發臭,卻無力就醫的慘狀,當中一位法蘭克林教授甚至說:「如果耶穌生在台灣,祂一定會先到北門醫治這群人」,透過台南神學院的宣教士,芥菜種會的孫理蓮牧師娘知道北門鳥腳病患的需要,與王金河連絡,1960年就在王金河診所的會客室成立鳥腳病免費診所(憐憫之門),由王金河出力,芥菜種會出錢,並接受各界捐款及物資援助,當時在埔里的謝緯醫師也每週來北門一趟,為病患動手術,由此開始近二十五年免費服務烏腳病患的歷程,所以當時的孫理蓮、王金河及謝緯成為早期烏腳病醫療的鐵三角,其間免費診所最高紀錄曾收容八十多人,病患大多來自鳥腳病最猖獗的布袋、北門、學甲及義竹四地區。



王金河及醫護人員相當有愛心地照顧著每一位患者,細心挑出患者骨肉所長的蛆蟲而面不改色,背著行動不便的患者換藥,其夫人王毛碧梅女士每天免費為貧困患者準備三餐飲食,帶領痛苦呻吟的患者唱聖詩、禱告,使他們精神有寄託,生活更平靜,如有無力處理喪事的家屬,王金河就從木材行買回木料,自己動手替死者釘棺木、入棺、找墓地,並親自和護士及教會義工扛著棺木將死者下葬,在在展現其熱忱、愛心及同情心,其間陸續有醫界至北門提供各項義診及海內外各界慰問及佈道,同年北門嶼基督教會設立,兩年後教會會堂落成,祂撫慰鳥腳病患者心靈,解除其身心的內憂,使其忘卻疾苦。



但是這群不幸烏腳病患者,雖有了免費診所提供其治療,不過他們經過鋸斷一肢或兩肢殘廢後,已失去一般的行動自由,且由於他們平素無一技之長,癒後讓病患認為自己是一個「死坐活吃」的人,1962年國民黨中央黨部第三組主任張寶樹參觀免費診所時,王金河及病患建議設立烏腳病患手工藝訓練機構,使病患在癒後能有謀生的技藝,在獲支持後隨即分請農復會、台南縣政府手工業推展中心和北門嶼基督教會,共同籌措經費成立病患技藝訓練班,但由於政府財政短絀,經費不繼,在辦理八個月後,此項技藝訓練中斷,王金河相當關心此事,特請求孫理蓮牧師娘能夠幫忙,使醫療與技藝訓練及就業輔導能配合一致,於是自1963年3月起撥出經費在原址繼續設立「烏腳病患手工藝生產中心」並由王金河的夫人王毛碧梅女士一手負責訓練及經營,至1978年省府接手該中心為止,共歷經十七個寒暑。



王醫生不只是這群患者的醫生,也是他們的爸爸,連他們截肢後大大小小的事都照顧到了,是說現在有幾個醫生能夠有王醫生這樣的胸襟?



繞完了這一圈,在紀念館內可以感受到莊嚴的氣息,所以我在這裡完全沒有人像入鏡,因為入鏡了也不知道該擺甚麼姿勢



這座免費醫院可以給了烏腳病患者一個機會,我想如果沒有這間免費醫院的照料,當時的生活應該更是苦不堪言。



以上部份內容採自→
http://www.blackfoot.org.tw/news/index.html


12/10(五):古月香麻辣鴨血煲
12/11(六):二饡牛肉麵館→北門遊樂 (上) (中) (下) →竹屋火鍋
12/12(日):鱻魚店


心得報告到此,謝謝收看!
下台一鞠躬!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給我右下角一個推,Tk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eenthum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